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大心

當生活遭遇挑戰時,你會如何對待自己?

我的家與後排房子只間隔一條防火巷。


每個傍晚,在房子後方的廁所、在廚房總是可以清楚聽見後排靠近家的其中一戶傳來的鋼琴聲。這天,這戶人家傳來的是斷斷續續不知名的樂曲,想必是剛學習吧,斷斷續續著,但從不間斷。就這麼彈過了一小時。不因困難、挫折而放棄練習。


大家都知道知名的音樂家貝多分耳朵失聰,在他正值年輕力盛的年紀。他為了掩飾耳疾, 聽不見也要裝作聽見,而且也很忌諱別人談論耳朵的事,人們只知道他脾氣暴躁、極難相處,但又有誰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與恐懼。在他貧困、殘疾、孤獨的一生中不僅是肉體上的,更有精神上的痛苦。使他成為了一個由不幸、痛苦所造就的人。但是,世界不給他歡樂,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。


我第一時間想起悲愴。這是貝多芬極少數親自寫上標題的樂曲,我在廁所放著這首樂曲。這首樂曲在他二十八歲那年創作,他正慢慢發現他的耳朵越來越聽不見,這標題也透露著當貝多芬發現這個事實時對他而言打擊多麼大。但他並不因此向命運低頭,面對生命的磨難,依然保持信念,依舊對音樂充滿理想與執著。而後後方房子安靜了一會,也傳來了相同的樂曲。緩緩的彈完了貝多芬的悲愴後,繼續著剛剛斷斷續續的不知名的樂曲。


當我們身陷疾病、困難、挑戰時常常如此,時常覺得力不從心,在生活之中工作碰壁,抑或是課業壓力無法承受。久而久之陷入負面情緒過久,受困於某些負向的念頭,掉入焦慮、沮喪、或後悔的情緒漩渦,容易導致認知混淆,毫不猶豫的以為想法就等於事實,當你面對一件事,你認為困難以至於無法辦到,你就無法辦到。


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do it or not, you are both right.


讓我們不妨做個練習,在心理治療取向「接納與承諾療法(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,簡稱ACT)」之中的認知脫鉤,很簡單,就是當你能調整看待自己想法的方式,就可能減輕念頭帶來的衝擊和影響。學會與帶來痛苦不快的想法脫鉤,就不容易感到很大的恐懼不安、沮喪難過;面對困難挑戰亦能夠輕鬆面對。若你學會與無益的念頭─例如自我設限、或嚴苛的自我批評─脫離,你就可能有不同的行為與後續發展。


1) 但是,並不是要我們去停止或是對抗負面思考,只是要練習與思緒和平共處。

2) 接著,練習觀察自己的想法,去認識這個想法的功能和效果,導向正面,進而不被其左右。

3) 最後,如果能夠深入觀察念頭,與此同時努力避免深陷其中,讓負向情緒自動遠離。


這就如同Kristin Neff博士致力於發展 ”自我疼惜(self-compassion)” 這樣的概念。"自我疼惜",就是指當自己遭遇到困境、失敗、或感覺到不喜歡自己某個部分時,可以用同情他人的態度∕行動來對待自己。跳脫自己看自己,而不要只是忽略自己的痛苦、只想咬緊牙關撐過,你可以停下來告訴自己,「這真的是個困難時刻」,也該想想如何照顧這樣的自己。試著在遭遇失敗時,給自己多些寬容與理解。


在進行自我疼惜練習前,首先內觀:你需要注意到自己的痛苦。試著以平衡觀點觀察自己的負向情緒,不去壓抑或放大那些感覺;保持不判斷、接受的心態,去觀察自己的念頭和感覺,不嘗試抑制或否認。同時,也練習不過度認定、不執著於那些念頭和感覺;讓它們流過,而不是被困住。


而後你要認知到普同性:當事情不如所願而挫折時,經常伴隨不理性、蔓延的隔絕感,似乎自己是唯一受苦或犯錯的人。然而,所有人都受苦;我們都是凡人,脆弱且不完美。受苦、無能不適感受是你我經驗共同的部分,所有人都會經歷、並非只發生在你。去體認我們在社會脈絡中必然的相互依存著,讓失敗和人生困難不必被視為完全個人的事、而是可被同情和理解的。


作者簡介

林沒,福建省金門縣人。 相信宿命,也相信註定。但不輕易對命運低頭。 保持信念是追尋生命真理與追求夢想的動力來源; 人生跌跌撞撞,誤打誤撞,起起伏伏, 成就了現在半個設計師、兼職寫手、和生活觀察家。



8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